(通讯员 孙月荷)12月3日上午,应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黄玉龙院长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加快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 投身新时代国际传播实践》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黄勤教授主持,本院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和学术交流。
讲座伊始,黄玉龙院长以“新时代新在哪里”这一问题引领同学们思考这一阶段,我们应该为国际传播做些什么。自2012年启航,新时代不再单纯追逐GDP的数字增长,而是转向了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便是第一个“新”。如江西景德镇,这座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本城市,便是这一转变的生动注脚。第二“新”便新在中国努力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发展并非威胁而是友好互惠的。中国正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举措,向世界呈现一个开放、包容、真诚的友好大国形象。
讲座深入剖析了国际传播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单向宣传(publicity)到现阶段的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再到未来的互动式交流(interactive exchanges),文化自信一步步增强。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黄玉龙院长强调,要跨越这一阶段,不仅要解决好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要加快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对此,黄玉龙院长对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成长为应用型外语人才,黄院长提出,新时代学子要“内知国情、外晓世界、融通中外”,坚持“外语是基础,专业是支撑,文化是关键”,即学生们需要深入了解国情,广泛涉猎世界知识,融汇中外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黄院长还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大型外事活动,在实践中成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营销员”。
谈及当下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工具,黄玉龙院长在讲座中指出,学生们不应仅仅成为技术的追随者,还要成为技术的主宰者。而作为新时代外语学院的学生,更要“自己成为AI”,有能力、有素养、有思考、有温度。学生们需要具备使用和驾驭AI工具的能力。此外,学生们还应该保持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和尊重,利用AI技术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不是让技术取代人类的同理心和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成为AI的主人,还能够在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讲座的最后还探讨了有效国际传播的双翼——静态国际传播与动态国际传播。前者如同静水深流,通过外媒传播中国声音;后者则如同翱翔的雄鹰,通过推动采茶戏进行欧洲巡演等方式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同时兼顾渠道与内容,通过对传播内容的把握实现对传播渠道的涵养,进一步为讲好中国故事服务。
在讲座最后,黄院长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的提问,师生就新时代如何做、做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黄院长的讲座内容丰富,将深刻的学术话题和故事分享有机融合,其阐述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别开生面,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都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与会师生均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