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敢于改革 勇于实践 办民主之大学 06级德语班党支部 付直波
2、让大中华知道华中大 06级英语党支部 廖祥兔等
3、校园文化建设乃立校之本 06级英语党支部 马勒等
4、华中大的荣誉,华中大学子的责任 06级英语党支部 李楠
5、“我为学校谋发展”之构建服务型学校 08级研究生党支部 刘洋
6、强化办学理念,推动机制创新 08级研究生党支部 万小燕
7、以图书馆建设为例推动学校一流发展 08级研究生党支部 高威风
敢于改革 勇于实践 办民主之大学
外国语学院 06级德语班党支部 付直波
前身为华中工学院的华中科技大学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这所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的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由一所工科性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1980年时任原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朱九思提出来的,至今依然是我校办学的重要理念。但是,如何竞争?怎样转化?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处理好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破,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
第一、塑造华中大的特色文化与精神
思想决定高度。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他的思想深度,越有思想,那么他所能上升的空间就越大。大学,作为人才的摇篮,不仅仅是授人以技能,更重要的是拔高一个人的思想,正确定位,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之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大学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主流思想,有自己的精神。
有人说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没有校园文化的大学,因为在这所学校里面看不到一种文化的主导作用。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华中大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正如人们所说,华中大的道路没有名字,建筑的命名更是以数字这一独特方式命名,没有任何深意。在我看来,这正是华中大的特色文化。而早有的“学在华中大”的说法,也体现了这所大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但是我们的文化缺乏深度,无法体现一个大学该有的文化底蕴,当然这与学校的历史悠久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大兴土木兴建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硬件设施可谓全国一流,却少有自产的大师级人物以及多领域的领军人物,而往往就是这样一些人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人们提到裘法祖教授,必然会联想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但是,近年来,我们几乎没有自产过这样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虽然我们提出了“三个两百”工程:两百个学术大师,两百个政治精英,两百个工商巨子。但是如果文化底蕴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达到顶尖位置。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动力,华中大也有她的精神。从华中工学院的组建到今天的华中大,这是华中大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而今天,我们很难看到这种勤奋、不畏艰难的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也开始浮躁。而这种埋头奋进的精神恰恰是当前所急需的,我们必须找回这种精神。
第二、树立民主与公开的大学之风
民主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一所大学也自然意义非凡。民主的根本是公正公平,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为什么引入这样一个词,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一所大学的含义。学校,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学生的存在学校就失去了意义。而现今的大学都似乎迷失了方向,学生和教师感受不到主体的地位,反而权力过分集中在行政人员手中。对于许多重大决策,似乎学生的发言权微乎其微。而很多决策,恰恰引来许多争议,特别是来自学生的。学生会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思考一所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而一所大学,真正的发展源自于学生的转变,这才是内在动力,而不是硬件实力的提升以及表面的虚华。华中大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必须在这个大环境中敢于转变,敢于突破,给学生更多的民主和发言权,共同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构建和谐高校。
学校在处理很多问题上缺乏透明度和实效性,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专门信息反馈和发布机构,对于任何决策或者是学校内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平台给出答复和解释,同时接收同学们的疑问和意见,给出反馈信息。而这样一个机构可以单独存在,相当于一个覆盖全校的信息处理中心,任何信息都可以接收和发布。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非常之大,同时也解决了学生遇到问题时无处咨询,或者不能迅速得到答复的苦恼。
第三、加强校园基础性建设
在进入华中大学习的这近三年时间里,我看到了平地而起的教学楼和实验室,而没有看到一处基础性设施建设,诸如健身设施、体育设施等等。似乎学校只在乎这些一流教学设施的作用,而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业余休闲生活。最为不妥的是,学校花大力气建设的教学楼等,很多资源闲置,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不应该是一所大学所应具备的面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建设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必要性,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利用率。同时,做好基础建设工作,保持二者的平衡。
第四、完善监督检举机制
华中大的后勤建设全国有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越是处在高处,就越发要严格要求。后勤方面依然存在极少数的服务不到位问题,部分人员服务态度不甚友好,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非常不应该的。然后就是行政部门,相信只要是学生,都会对学校的少数部门会提出抱怨,因为服务态度确实十分不好。
那么,这种问题的出现原因何在?我们缺乏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监督检举机制。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向专门部门反映情况,作出处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这样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检举机制,才能真正杜绝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而学校也应该以不断追求高质量服务目标,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
第五、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
作为学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中部分手续办起来十分繁琐。当然这与中国这样的类似背景有深刻联系。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麻烦。有时候办一件事需要跑很多部门,相当麻烦。我们呼吁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能够减少这些麻烦。举两个例子:当我们需要借场地办活动时,需要先到院系学工组申请,学院盖章,再到教务处,还要到保卫处等等,十分繁琐;当我们办理七校联合双学位手续时,往往要到财务处交钱,到教务处领取听课证。假如我们能够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学生只需要到前台提出申请,那么其他所有的工作都有后台完成,就如同一个黑箱子,里面的程序我们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申请进去,结果出来。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而后台工作就应该是所有的行政部门内部协调来完成。这才应该是学校里面真正应该具备的模式,而现实中往往本末倒置,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就无法体现。
第六、取长补短,办综合性大学
虽然我校提出了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但是我们在这样一所大学里面感受到的任然是工科院校的气息。我校的文科院系不断增多,独具特色的人文讲座也已有一千多期,正在不断向综合性大学靠近。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认清事实,我们的文科远远不及工科的水平。问题出在哪里?我想还是在办学的态度上。发展优势学科,这绝对没有错。但是要建一所综合性大学,至少要有一种平衡,花大力气加强弱势学科的建设。只有重视这些弱势学科,不断加大投入,那么就一定能壮大起来。
取长补短,也正是我校应该具备的办学理念。要主动学习其他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方式,特别是比我们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学习他们的发展思路,为我所用。我们固然要坚持自由的特色,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特色的同时必须大胆改革创新,这样才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最终完成这一转变。
当然,中国的很多大学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这与教育体制有关。要改变这一格局,就必须有敢为天下先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谁能大胆创新和改革,就能摆脱体制的束缚,真正成为世界一流高校。而在国内,敢于改革者也必将抢得先机,占据领先位置。敢于改革,勇于实践,民主为先,勤奋为本,华中大的明天定将一片辉煌!
让大中华知道华中大
外国语学院 06级英语党支部 廖祥兔等
“扩招”、“合并”、“大学改名”、“教育产业化”、“高校排行榜”…… 越来越多敏感的词眼在中国高校内外充斥,各种声音折射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整体质疑,也折射出评判者和被评判者的共同浮躁。
比如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大学排行榜,每年都有许多非政府机构乐此不疲地收集数据、公布各类排行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也舍本逐末地把过多精力放在了在了类似“我们的大学排了多少名”、“如何挤进前十名”这样的问题上。事实是,各个榜单所采取的标准并不统一,也不一定权威科学,况且各学校特色和发展情况大不不同,评判大学是没有固定的准线的。排行榜上的数据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大学的影响力,不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绝对和相对实力,不能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任何有价值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位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排行榜存在的意义应该仅限于为高考生源提供志愿,而不应成为大学的建设指南,更不应该成为另一项政绩工程。大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打造的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而不是能上榜的大学,对于历史并不悠久、处于赶超期的华中科技大学更是如此。
要实现内外兼修、提升华中大的影响力,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努力:
提高大学的声誉,根本上是要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用、有大用的人才:
1)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加强人文学科和理科的建设,增加这些学科的经费投入,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名师,引进到我们的新型但却薄弱的学科中来。人文是大学的灵魂,理科是科学的基础,要把华中大建设成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完善这两个学科势在必行。华中大一直在机械、光电等工科领域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对人文和理科重视却很不够,比如,我们缺乏名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学校的创新基地、创新团队为“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它们却似乎与人文学科毫不相及,难道人文学科不需要创新人才、不需要创新意识、不能做出创新成果?
2)人才培养方面:华中大学子以严谨踏实、功底扎实而为社会认同。然而,理论知识强却并不能成就一个信息时代的人才。我们需要多培养一些实际工作强、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有必要发挥牵头作用,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建立校级的实习基地,比如扩大与友好企业的实习生计划,为工科、理科、文科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学校在企业界的知名度、影响力。
同时,华中大不是职业培训学校,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能找到工作、能获得高薪的人,而是拥有思想和理智,拥有热情和爱心,拥有感恩情怀、愿意回报社会的人。曾经有人说,看一个大学好不好,只需要看一下它的图书馆就行了。教室是学生的知识课堂,而图书馆更多的是承担了灵魂讲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学,建设教学楼、新宿舍,不如好好地建设图书馆。然而,目前我们的图书馆还存在很多问题:环境较差,网络化、现代化不够,便利性缺乏,总体来说藏书有限、覆盖面不广、人文学科书籍不足,东校区藏书少、且不能与主校区图书馆实现互通……我们希望看到华中大拥有更多、更优秀的图书馆,它们不需要拥有巍巍的建筑,但必须要有丰富的书籍,尤其要补充人文的营养;它们不需要有最现代化的设施,但必须要能为我们提供更加清洁、便利和宁静的环境;它们不需要有遗世独立的气魄,但必须让我们产生一种崇敬的心境,一种美学的情愫。
3)学风、育人建设方面:多年以前,“学在华工”就成为了华中大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无数学子来到了喻家山下,为追寻理想而奋斗不息。今天,在整个社会、教育界充满了浮躁和功利之风的大背景下,华中大更应该加强学风,树立学校“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形象。一方面,学校不仅要在学业要求繁重的理工学科强调学风建设,也应该在各大文科院系强化学风监督,不让人文灵魂在无所事事中迷惘、走失、堕落。另一方面,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有必要主导更多的义工、志愿者活动,建立校外义工基地,要求大学生走到社区中去、走到农村中去、走到需要知识的地方,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感恩人民、回馈社会的情怀。
第二,“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要让大中华知道华中大,我们必须在对外宣传上下足功夫,从外在形象上上提高学校影响力。
1)学校每年花费许多精力在高招宣传上,一方面,我们肯定高招宣传对提高我们的知名度有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宣传的力度、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古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各省市的招生环节进行大力宣传,有作用但是周期太短,优质的生源更看重的学校的长期声誉,而不是短期影响。要吸引到更多的资源和目光,靠的应该是“一直在进取的华中大”,而不是“高招中很卖力的华中大”。
也就是说,加强高招的密集宣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平时的社会宣传,利用各种媒体把伟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呈现出去,呈现给中国,呈现给世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喉舌、开放的窗口、开放的外宣平台——它能客观地讲述华中大的人事物象,而不是报喜不报忧;它能准确地传达华中大的世态和精神面貌,而不是躲躲闪闪、戴上模糊不清的面具;它能自信地告诉外界华中大所经历的所有变化和进步,而不是把学校包装成一个隐于世外的象牙塔。只有这样,才能把兼容并包的华中科技大学放到社会这个平台接受检阅。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拥有开放媒体、拥有丰富声音的华中大,一个在网络、论坛、电视、报纸上身姿大方美丽的华中大。
2)利用好“活”的资源和喇叭,让广大的本科生、研究生把华中大的名字传唱出去。学校应该鼓励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小组,在寒暑假期,让广大学子把进取的华中大、关注社会的华中大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考察社会环境的同时,社会也在考察华中大。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院系、班级可以建立有效的家长联系机制,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学生家庭是一只很显性、很有效的宣传力量,它们一定期待自己的孩子在一个非常优越的大学环境里成长,它们也一定愿意把华中大的名字告诉乡邻、告诉亲人、告诉所有坚信教育能改变命运的人们。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家庭地址、中学地址做成记录,在寄送成绩单的同时,可以附上学校最新的发展情况,告诉他们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在前进,一直在努力把教育做到最好,一直希望走向中国和全世界。
另外,我们希望建立家长论坛、中学论坛,把平台真正的扩展到学生来自的地方。家庭和学校是广大学生的主要课堂,也是社会关注教育的主要窗口。华中大可以通过建立家长论坛,邀请让家长来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建言;通过中学论坛,进行广泛的宣讲,也可以把学校的声音、学校的风貌带到基础课堂。
我们已经把最真纯的情愫放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华中大保有那一份真纯,保有那一颗热情涌动的内心。
我们已经把最美丽的年华留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华中大一直美丽,把最动人的姿影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记忆。
我们已经把最瑰丽的成长深埋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有一天,华中大会把她的姓名深刻在大中华、深刻在新中国的土地里。
校园文化建设乃立校之本
外国语学院 06级英语党支部 马勒等
校园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认为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承担起培育“四有”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生在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下健康成长。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我校在基础教学设施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自习教室,校园环境,后勤工作,还是学生与教师寝室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但随着学校的发展,自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作为一个拥有“森林式学校”美誉的学校在校园绿化方面的决策应该更为谨慎,多听取学生的声音,因为校园中的每一棵树都是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能由于建设教学楼、食堂等的需要而轻易使之流失,相反应该鼓励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倡导植树活动,将先辈爱树的风范传承下去,使得绿色在华中大活力永驻!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李培根校长本学期来一直致力继承和发扬的华中大校风“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即是新形势下我们和学校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与发展态度。在如今,五花八门的大学排行榜充斥着社会各界,尤其是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的眼球,于是心态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聚精会神发展自己,将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化为竞争的动力。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坚持倡导教师上课做到“三个带进”(即: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即: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强调六个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积极营造现代教学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各学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学风建设。老华工素以“学在华工”闻名于世,然而在与城建、同济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之后,这一优良传统仍然被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下来。虽然“学在华中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难以与前者相比,但光电国家实验室,脉冲强磁场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室的落户,着实让不少学校羡慕不已。注重全方位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 “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军训、革命传统教育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从而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真正形成“学在华中大”的良好口碑。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校长见面会、本科生导师制度、学生代表大会等等都是比较好的交流形式,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譬如见面会应不仅限于校长,党委书记、院长、后勤集团等领导集团成员都应纳入见面范围,将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拓宽,更为直接地倾听学生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心意;本科生导师制度还比较流于形式,应该建立相应的导师监督机制,督促导师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学生代表代表学生的时机与场合应不仅限于代表大会,在学校重大决策性问题的处理上理应代表广大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众多,牵涉到的人员问题、财政问题等也极为复杂,相应的学生社团规范章程强制效力还需要加强,切实保障到社员的基本利益。应该设立相应的社团监督组委会,亲身参与监督社团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与总结,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将之进行适时的记录。
学生宿舍的安全问题也是目前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执行力度不够大,这一方面需要加大安全问题的宣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强制各学院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以及执行的惩罚措施,由此使学生真正能够受到警示,自觉注意自身安全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相信华中科技大学定能在学校发展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培育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创造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学生骄傲的“华中大”!
华中大的荣誉,华中大学子的责任
外国语学院 06级英语党支部李楠
身为华中大的学子,我们为学校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也时刻以责任心和荣誉感要求自己,争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学校的现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着手加强师生名校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教育
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史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史教育,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使之认识到作为一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具体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增设校史课为选修课或必修课,为有意于了解华中大创校历史级发展历程的学子提供机会。
2、建设一流的校史馆。校史馆是一所学校血脉所在,绝非可有可无的设施,不能小看校史馆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3、调动丰富的校友资源,要成立校友团,不定期邀请他们回校讲学,开展传统教育。要认真我校研究优良传统,究竟有哪些,还要面向现代化,研究新形势下我校发展的新趋势。
二、校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课堂,狠抓教学质量
我校秉承理工院校的优良传统,其学风在华中地区为其他兄弟院校所称道。享有学在华工的美誉。然而,在这一优势的背后,要清醒认识到如何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务之急。
只有当学校领导人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和进行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在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这个领域里达到工作的高质量。经常听课和分析课的校长,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只有深入课堂,深入到学生中去,与教授互动,才能创造良好教学质量。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质量监控的保障线。
三、结合理工院校特色,创建品牌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新时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更应是独具特色的。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充满创新的知识年代,树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尤为重要。理工氛围浓厚的华中大万万不可忽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培育。建立理科院校之下的新型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
其一,积极倡导师生学习哲学等文史类科学,为理工院增设必要的人文学科课程。
其二,定期邀请国内外文学艺术大家来我校讲座,鼓励学生参与。
其三,注重将理工科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鼓励学生文学创作,在做好本职研究工作的同时,发觉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打造兼具人文气质的理工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彰显育人特色。
“我为学校谋发展”之构建服务型学校
外国语学院 08级研究生党支部 刘洋
借助本次“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切身感受,开展“我为学校谋发展”的活动,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以及联系实际的最好体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我认为对于华中大以后的发展应该定位于“服务型学校”。
一、结合目前学校现状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国家而言“人”是指人民,而对于我们的学校而言“人”则指的是我们的广大师生。学校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教者就是我们的老师,学者就是我们的广大学生,因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老师“教”“育”学生的场所,应该“以师生为本”。所以在科学发展观大背景的基础上,学校应该首先以学生、教师为本,全面做好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构建和谐的服务型校园。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职能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职责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更多的科研任务被融入到学校的职能中,因而“以人为本”在服务于师生的基础上,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将服务于社会的理念融入到服务型学校的职能中去。
二、服务型学校内涵
服务型管理是指学校的各方面管理都要以追求优质的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主要包括教职工管理服务、学生管理服务、教学管理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以及其学校硬件建设的管理服务等。
1、教职工管理服务。它主要强调学校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和专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生活,集中精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学生管理服务。它主要指学校和全体教职工,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方便、安全条件,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教育情感和爱心哺育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要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善于发现、挖掘、培养和发展好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全体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帮助,既要传授知识技能,又要全面育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得到健康地成长。
3、教学管理服务。它主要指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条件,如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实验、图书资料、课外活动场地、实践基地等现代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同时,还要制定激励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优质教学课堂,全面培养人才的奖励性制度,弘扬正气,创造公平竞争的育人环境等。
4、后期管理服务。它主要指保障教育教学条件,对师生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办好师生食堂,建设和维护好师生的公寓,美化、绿化校园,确保校园优雅整洁等。
5、硬件建设管理服务。它主要指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一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都要突出其学校文化教育的内涵和人的感受,以及保障其安全、美观和大方。它不仅给人以美的感觉,更要给人以精神文化的启迪,还要为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和安全使用等。
另外,为了保证高校科研职能的的落实,对于理论联系实践,以及与社会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的合作应该积极促进努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地服务。
三、我校建设服务型学校的建议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如果对照上述内涵的基本要求来看,我们能够满足基本要求,尤其在、实在基本的硬件要求和设施上。但是对于“以人为本”内涵的实际理解和工作则关心较少。所以提出以下个人意见:
1、对于广大师生心理素质和精神状况关心不够。华中大作为我国的重点知名院校,在学术上、师资力量和生源构成上都是较为优异的,但是这样的优秀环境加之目前社会的竞争关系越来越严重,广大师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难免会出现抑郁、苦闷、暴躁甚至是其他极端行为。学校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管制”有余而“管理”不足,没有从问题的根源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问题,这样直接的办法虽然看似有效,实则会导致问题的严重化。
所以,随着这些问题的加重,应该报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拨专款成立专门机构,深入到实际的师生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切实的采取办法来解决问题。
2、对于目前学校的交通状况。目前学校的交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是外来交通对于校区的影响。外来车辆数量的增加不仅仅会增加学校的交通负荷,同时存在很大的交通隐患;其者,是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学校教职工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这可能是目前校园交通的主要问题;最后就是目前的校车线路规划存在许多忙点和交叉重复,缺少统筹与协调。
3、研究生宿舍环境太差,直接影响平时的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研究生目前居住地房屋以70—80年代的房屋为多,加上缺少相关的修缮和基本的设施,很多宿舍楼有着脏乱差的严重问题,甚至在有的宿舍楼里老鼠横行,包括电路的年久失修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样的居住环境绝对不利于和谐校园和服务型学校的构建。
4、再者,对于目前的财务制度而言。要明确财务制度是以服务校园建设为主的,财务处和各片区的工作人员是服务于广大师生的,而不是强制的管制人员。目前我们学校财务处人员的“态度”,官僚作风明显,服务态度很差,对于学生助管态度尤为差。这样的财务环境,对于学校的科研进展,社会合作以及各老师和研究所的综合管理都大为不利。不加整改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强化办学理念,推动机制创新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08级研究生党支部 万小燕
竞争,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词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竞争。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在进一步的加剧。社会的竞争必然使得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全面实施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质量工程,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作为一名普通的华中大学生,虽不能全面地深层次地参与学校的发展计划,但是我是华中大的一份子,也要为学校的发展献谋献策。
通过这段时间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响应学校鼓励我们积极献言建策,促进学校发展的号召,我提出以下个人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1. 强化办学思想与教学理念。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发展的基础。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效果。而先进正确的理念如何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实践却是关键所在。“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短短十二个字深刻体现了我校的办学宗旨,体现了我校的精神旗帜。学校的发展史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学校以及学生前进的必要条件。只有创新,我们的学校才能走在校,教育发展的前沿,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责任,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品质。
2.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强化常规管理,提高各项工作效率,充分体现管理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倡导教育友爱的思想,努力构建平等、友好、民主、互助、共进的良好人际关系。重视学法指导的研究,确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启乐学源泉。
3.加强院系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我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文科实力相对薄弱。各院系之间应该加强信息与经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从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学习方法着手,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教师技能的提高,引导学生发展创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5. 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们有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号召学生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心理教育是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当前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学校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学生的进行心理陶冶和心理塑造,培养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
学生对于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失败的过渡恐惧,尝尝导致焦虑,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加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学生更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技兴国”、“科技兴市”战略,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图书馆建设为例推动学校一流发展
外国语学院 08级研究生党支部 高威风
我是2008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至今我还对第一次到学校时的感受记忆犹新。这里的一切让我激动不已:校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毯,景色宜人,给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种类颇多的藏书给我们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一大特色的人文讲座成功举办了一千多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刻苦努力,这些使学校成为一个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很注重思想教育,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校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到8月基本完成。自学习实践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校报》第312-320期刊登了多篇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文章。科学发展观是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有如下特点: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
顾炎武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建设保卫自己的祖国,同样,每个学生都应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因此,作为学校的一名学生,我想为学校的发展提些建议。华中科技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雄厚的师资,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在新世纪学校又提出了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图书馆馆藏文科资料不能满足需求。
学校图书馆藏书579万余册,但由于学校属于理工类大学,文科相对较弱,因此图书馆的资源也是以理工类为主,文科材料相对缺乏,学校提出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文理并重,因此学校要增加对文科类图书资料的采购和管理,方便师生合理利用资源。
其次图书馆应该多办些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活动。
学校图书馆资源丰富,但是好多同学都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果图书馆联合各院系举行各种普及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活动,将会大大方便师生的科研和学习,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十分丰富,可相当多的同学不知如何使用,因此我觉得图书馆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学校面对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有一门《情报检索》,老师就讲了一些如何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知识,感觉收益颇多。若学校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定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再次学校图书馆的环境有待改善。
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有大量的资料,是学习的理想场所。但阅览室时常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图书馆阅览室经常出现座满的情况,好多去的晚的同学就不能进去学习了,这种情况在考试前尤为突出。有时阅览室内并不安静。虽然在阅览室门口都贴有温馨提示,要求阅览室内保持安静,但是噪音不断。好多手机都未调成震动,时有短信声和电话铃声。更有甚者,有的值班老师干脆在阅览室内接电话或聊天,影响很不好。
随着毕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一大问题。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不很理想。研究生阶段虽然年龄大了一些,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需要面临的问题也增加了不少,因此来自各方的压力都在逐渐增加。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使同学们认清眼前的形势,及早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研究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不少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校方应加强和研究生的沟通,指导同学们好好利用研究生阶段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以上是我对学校的发展提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学校的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