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研讨会(FIS 2010)
征文通知
会议主题:建立新的信息科学
会议日期:2010年8月20-23日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网址:www.fis2010.cn (http://fis2010.sisi2006.cn/fis2010/index.aspx)
作为国际信息科学基础(FIS)研讨会系列(马德里,1994;维也纳,1996;巴黎,2005)的继续,新一届会议将于2010年在北京召开。在我们的时代,以各种不同方式研究信息的学科在不断地增长,从信息社会学和信息技术学,到传播理论(以及编码理论,意义理论,知识论,社会信息论,和智能科学等相关学科),还有量子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知识经济学,网络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学,等等。与此同时,在东方和西方,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些学科公共基础的研究;其发展已经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于涉及信息的众多学科汇集和融合起来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想象,一个新的信息科学将要探索建立公共基础的可行性;该基础的新概念是构造一种新的科学视角,用来连接不同的信息相关学科,并且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新框架。
本次会议的目标:
(1)讨论信息领域中的不同概念,理论和途径;
(2)交流各个信息学科中不同的、但是能够实现互补的目标,研究课题和方法学;
(3)网络化研究人员、研究单位,以及在推进新信息科学建立中从事知识综合的组织;
(4)建立新的学术组织,提倡一种新的研究风格;
(5)提出一种关于全球性问题的新观点。
本次会议的语言
1. 会议的工作语言:英语,中文;
2. 会议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的语言:英文;
3. 会议不提供语言翻译服务。
会议论文的主题:
1.新的信息科学对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2.智能科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地位
2.1 信息和智能
2.2 在信息科学中作为一门工程信息学的智能科学
3.其他的应用信息科学学科
计算机科学,人机接口,计算机媒体通信,计算机支持的合作,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图书馆与档案科学,……
4.新信息科学的基础
4.1 定义单一的、通用的信息概念的可行性
4.2 理论信息学(或一般信息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
4.3 统一信息理论的知识结构
5.信息哲学
5.1 信息伦理学
5.2 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社会信息论(信息与科学方法,……)
5.3 信息本体论
5.4 信息与科学哲学(信息与科学知识系统 ― 跨学科性 ― 契合 ― ……)
6.信息与真实世界系统
6.1 关于物理和化学系统的信息科学(量子信息,分子识别,……)
6.2 关于生命系统的信息科学(生物符号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6.3 关于人和社会系统的信息科学
6.3.1 关于人类认识的信息科学(心-脑理论,意识,……)
6.3.2 关于人类传播的信息科学(语言学,社会网络,传播学,……)
6.3.3 关于人类合作的信息科学(集体智慧,知识管理,高端智能,……)
7.关于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的科学(信息社会理论,因特网研究,社会信息学,新媒体研究,……)
8.其他相关的信息研究
会议论文的发表
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研讨会(FIS 2010)的论文的发表有三种方式:
(1)由美国华盛顿“信息科学研究所”(SoII,Science of Information Institute)的机关刊物《Triple-C》(三“C”的内容为:Cogni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出版一个专集。凡是向本次会议的投稿,通过评审、被会议录用的论文,全部在该杂志上发表;不收论文发表费;在会议召开之前,可以在会场获得该刊物的印刷本;其电子文本可以同时在网上检索,网址为:http://www.triple-c.at。该刊物的论文格式见本通知的附件。
(2)在会议之后,由国际分子多样性保护组织(MDPI)出版一个专集,收取论文发表费,一篇论文大约收500-800美元。
(3)在会议之后,接受与会作者改写后的论文,或者特邀的没有与会的作者的论文,集结成专著,在美国(或英国)出版,不收论文发表费,但对论文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
会议论文的提交
作者的论文准备好了以后,请在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研讨会(FIS 2010)的专用网站www.fis2010.cn (http://fis2010.sisi2006.cn/fis2010/index.aspx)上,把论文上载到“FIS 2010论文数据库”,获取“论文接受通知书”。然后,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密码和收录论文编号,在论文库查看和修改论文。
提交的论文都必须经过同行评审;被接受的会议论文至少有一位作者必须到会注册,并且在会议上报告;FIS 2010会议设立两名优秀论文奖:一是优秀研究论文,二是优秀实用论文。
会议的重要日期
提交论文截止日期: 2010年5月20日
接受论文通知日期: 2010年6月20日
照相制版格式提交: 2010年7月10日
杂志专集出版日期: 2010年8月20日
会议的组织者:
中 国(北 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TCAIT of CAAI)
中 国(武 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SISI at HUST)
西班牙(萨拉戈萨),信息科学基础研究所(FIS)
美 国(华 盛 顿),信息科学研究所(SoII)
会议共同组织者:
西班牙,莱 昂,BITrum研究所
美 国,密尔沃基,威斯康星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
德 国,慕 尼 黑,设计科学学院(e.V.)
法 国,巴 黎,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CIRET)
瑞 士,巴 塞 尔,国际分子多样性保护组织(MDPI)
匈牙利,布达佩斯,对称性组织
奥地利,维 也 纳,统一信息理论研究所(UTI)
美 国,华 盛 顿,华盛顿进化系统学会(WESS)
德 国,卡尔斯鲁厄,国际信息伦理学研究中心(ICIE)
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社会责任发展研究所(IDSR)
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马里博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UMS)
会议主办者:
中国,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CAAI of TCAIT)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SISI at HUST)
会议协办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
会议荣誉主席
钟义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史忠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任)
何华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J.布伦纳(法国,巴黎,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
S.布里尔(丹麦,教授,哥白尼商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系,认知与智能研究中心)
L.E.布鲁尼(丹麦,副教授,哥本哈根奥尔堡大学,结构、设计与媒体系)
E.A.布坎南(美国,密尔沃基,威斯康星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
M.布尔金(美国,访问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
R.卡普罗(德国,主任,信息伦理学史太白-转移研究所)
J.钱德勒(美国,研究教授,乔治·梅森大学,克拉斯诺高级研究所)
J.科利尔(南非,德班,教授,夸祖鲁·纳塔尔大学,哲学与伦理学)
G.达尔瓦斯(匈牙利,资深研究员,匈牙利科学院,科学研究组织研究所)
J.M.迪亚斯·纳弗里亚(西班牙,访问教授,莱昂大学)
D.杜塞特(美国,华盛顿,主任,信息科学研究所)
C.N.萨尔·哈尼(巴西,萨尔瓦多,教授,巴伊亚联邦大学,历史,哲学,生物学)
C.埃斯(丹麦,访问教授,奥胡斯大学,信息和媒体研究系)
P.福来斯勒(奥地利,退休大学教授,维也纳理工大学,技术设计与评估研究所)
L.弗洛里迪(英国,研究主任,赫特福德郡大学,哲学系,信息哲学)
T.约兰松(美国,天狼星测试站)
顾基发(中国,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桂起权(中国,教授,武汉大学,哲学系)
S.宏拉达隆(泰国,主任,朱拉隆功大学,科学与技术伦理学研究中心)
金新政(中国,教授,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健康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A.尤雷罗(美国,教授,乔治王子社区学院)
A.伦纳德(加拿大,主席,国际系统科学学会)
M.莱顿(美国,教授,罗格斯大学,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林树坤(瑞士,巴塞尔,国际分子多样性保护组织)
R.K.洛根(加拿大,终身教授,多伦多大学,物理学系)
马蔼乃(中国,教授,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系)
马世龙(中国,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苗东升(中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M.米耶(斯洛文尼亚,教授,国际系统论研究联合会主席,马里博尔大学)
B.列斯库(罗马尼亚,教授,克卢日-纳波卡,贝什-鲍里亚大学)
T.西垣(日本,教授,东京大学,跨学科信息研究的研究生院)
M.珀蒂让(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INSERM实验室)
S.A.昂普尔比(美国,教授,罗格斯大学,管理系)
邬焜(中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
T.齐姆克(瑞典,教授,舍夫德大学,认知与交互实验室,认知科学与认知机器人)
R.E.齐默尔曼(德国,教授,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哲学)
会议总主席:
欧阳康(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P.迈里尤恩(西班牙信息科学基础研究中心主任,萨拉戈萨大学教授)
W.霍夫基尔希纳(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主任,Triple-C杂志主编,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主席:
李宗荣(中国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京山(中国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张 凌(中国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
组织委员会主席:
杜军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王卫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办公室主任)
余 丹(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软件开发环境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会议秘书长:
李宗荣(电话:86-2763962956,86-13554242936;电子邮件:zrli@hubu.edu.cn)
张建伟(电话:13971245691;电子邮件:weissschatten@sina.com)
刘根辉(电话:86-62137608;电子邮件:genhuiliu@163.com)
会议秘书组:
汪 漾(电话:86-2763685081;电子邮件:camphoree@yahoo.com.cn)
陈明益(电话:15927349270;电子邮件:mingyide85@yahoo.com.cn;
郭 蕾(电话:13554287137;电子邮件:daiyi0607@163.com)
附件:美国华盛顿“信息科学研究所”机关刊物Triple-C的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