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提高日语研究生课程建设水平,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特邀日本前野佳彦博士举行以日本文化学为主题的讲座,并与师生就此专题进行深入讨论。
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讲座!
授课老师 |
教学内容 |
地点 |
时间 |
主讲人:
前野佳彦教授 |
以诺曼•赫伯特(Edgerton Herbert Norman)的著作《日本近代国家的成立》(中文版《明治维新史》)为例,讲授日本文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论以及日本近代的社会文化
|
科技楼606,510 |
9月19日(周三)
14:30~18:00
9月20日(周四)
14:30~18:00
9月21日(周五)
14:30~18:00
9月22日(周六)
14:30~18:00 |
主要内容:
诺曼•赫伯特(Edgerton Herbert Norman)的著作《日本近代国家的成立》,长期以来都被列为研究日本近代的范例性经典名著。在日本,长年被作为文化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基本教材。这本名著,不只是在日本近代研究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它那卓越的研究方法在指导学生拓宽专业研究视野方面也有着巨大意义。这主要表现在这本书是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意识形态分析的杰出表现。此次选择这本书为例,从日本研究的内容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论这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诺曼在开篇提出的中心命题----由于上层建筑(集权国家)向下层建筑(资本主义体制)进行的主体性介入,从而导致日本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近代体制。诺曼的这一独特视点为广大近代日本研究者或者有志于做近代研究的学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视角。当然我们从现代的学术状况出发,这里还有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挖掘的空间。那就是他在本书中表现出的社会精神(伦理)分析方面的严重不足。而我们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掌握诺曼的意识形态分析法的同时,在面对具体研究问题时,如何确立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论。此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时刻留意意识形态与社会精神(伦理)之间的本质联系。
讲义梗概:
第一讲: 9月19日(周三)
近代研究的方法论
参考资料的介绍
第二讲: 9月20日(周四)
《日本近代国家的成立》第一章、第二章
1,本书的中心课题
2,参考资料以及方法论资料的介绍
3,速度命题――胜海舟的“国家主义”以及夏目漱石的“外发性开化”
4,第一章、第二章中心命题的解析
第三讲: 9月21日(周五)
《日本近代国家的成立》第三章、第四章
1,基本命题及整体构成
2,下级武士和江户商人的阶级混淆产生的中央集权官僚国家
3,幕府末期阶级连带的前提――阶级细分化和阶级平准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4,第三章、第四章中心命题的解析
第四讲: 9月22日(周六)
《日本近代国家的成立》第五章、第六章
1,日本近代的病理――农村崩溃的根本问题
2,农民阶级的两面性――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百姓暴动的两面性
3,地租改正和近代劳动力的产生
4,第五章、第六章中心命题的解析
前野佳彦教授简介:
前野佳彦,男,东京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附属瓦尔堡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期间师从Heinz Schlaffer教授、贡布里希教授,曾任职于日本东京大学和学习院大学,1993、1994、1995年连续在东京举办过三次个人画展。专著有Der Bergriff der Kultur bei Warburg,Nietzsche und Burckhardt,Konigstein/Ts.,Hein Verlag bei Athenäum(这个文献目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研究瓦尔堡(Warburg),尼采和雅各•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 的基础文献),《东洋的专制与异化――民众文化史的制度批判》(1987年),《语言符号系与主体――一般文化学的注释性止观》(言叢社,2006年),《散步的文化学》1,2(法政大学出版局,2009年),《事件的现象学》1,2(法政大学出版局,2009年),《形而上的中世都市》(法政大学出版局,2010年),《中世的阿修罗与生死辩证法》(法政大学出版局,2011年)。经典译著有华尔特•伯克特《屠戮者:古希腊祭祀仪式与神话的人类学》(Walter Burkert,Homo Necans. Interpretationen altgriechischer Opferriten und Mythen. Berlin 1972,法政大学出版局,2008年),弗朗切斯•艾米莉娅•耶兹(Frances Amelia Yates)《乔尔达诺•布鲁诺及其赫尔墨斯传统》(工作舎,2010年),雅可布•冯•岳克斯库尔(Jakob Johann Ba ron von Uexkull)《动物的环境与内在世界》(Umwelt und Innenwelt der Tiere,1921,Verlag von Julius Springer,Berlin,みすず書房,2012年)。
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外国语学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201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