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科研工作简报
(第57期 2008年6月20日)
简 讯
l 我院喜获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资助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于6月11日公布,徐锦芬教授的“中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和王树槐博士的“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研究”获得正式立项。据悉,湖北地区高校外语院系共获得3项资助,我院占其中两项,且我校为武汉地区今年唯一一所获得国家社科项目资助的部属高校。另外,语言学大类中全国共资助113项,外国文学类资助36项。
另悉,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程序为:全国所有申报项目实行匿名通讯初评,每份申请书的论证活页由5名同行专家评;再根据通讯初评分数,并综合考虑申报基数和学科特点,按照计划立项数1∶2.1至2.5的比例择优提交会议评审。会议评审专家按照专家主审、集体讨论、小组推荐、大组投票等规定程序确定最终立项。
l 秦晓晴教授应邀面向全校学生主办“科技与人文精神讲座”
应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邀请,秦晓晴教授于6月10日晚7时在西五楼117教室面向全校学生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科技与人文精神讲座。秦晓晴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然后结合研究发现向学生们介绍了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最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学习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整个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受到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欢迎。
l 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应邀于6月6日在科技楼700作了题为“对国内外外国文学研究现状的思考”的学术讲座
各研究所学术活动集锦
● 翻译研究所
※ 2008年1月22日下午2点,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在科技楼7楼会议室召开了成立大会。大会由研究所所长黄勤博士主持,首先黄老师宣布翻译研究所正式成立,并介绍了研究所成员。翻译研究所成员有副院长许明武教授,英语系的王树槐、王卫平、王若维和彭艳等老师,以及大学外语系的张开平教授、徐志华、李菁、徐敏、彭启敏、陈英、王琴玲、王传艺、荣帮春、张梅、常波共16老师,同时还吸纳了王晓利、别芳芳和蔡新兴等翻译方向的研究生。
大会上黄勤老师对目前翻译研究的最新动态做了详细介绍,建议研究所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从翻译教学、翻译技巧探讨、典籍翻译、译家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语用学与翻译、认知语言学与口译、翻译与文化等方面思考并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黄勤老师建议研究所成员近期到院资料室去借阅新购翻译研究类外文原著,利用假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同时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多个中外文数据库,特别向大家推荐了Elsevier这个外文全文数据库。要求大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尽快确定自己的近期研究重点,结合教学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在全所开展交流。
黄勤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研究所08年的工作计划,决定不定期地就某个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同时安排本所教授、博士在全院举办翻译方面的学术讲座,给大家提供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并计划在近两年内主办国际或者全国性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翻译研究所内每月定期举办一次翻译工作坊或翻译沙龙,并确定了下学期的第一次翻译沙龙为“翻译教学研究”专题,主讲人已确定为王树槐和王卫平两位老师,布置全所成员在假期仔细阅读他们撰写的论文,以便在沙龙中开展讨论,以达到互相帮助与提高。黄勤老师还号召大家踊跃向2008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八界国际译联大会投稿,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扩大外国语学院的学术影响。
在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共同探讨了研究所将要开展的活动,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会议同时讨论了以团队形式申报08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问题、初步确定由许明武老师(科技翻译类)和黄勤老师(英汉对比类)牵头各申报一项一般项目;由王树槐老师(翻译教学类)和李菁老师(语用学与翻译)牵头各申报一项青年项目。
最后许明武教授就“英汉互译”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作了介绍与安排。 他期望大家利用翻译研究所这个平台,进行研究人员优化组合,共同努力多做研究、多出成果,同时鼓励年轻老师踊跃报名开设有关翻译方面的全校公选课,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会议室外寒冷的飘雪和会议室内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家对研究所未来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期待。(徐敏)
※ 2008年2月20日上午9点,翻译研究所在英语系办公室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会议议题是讨论08年国家社科基金和08年湖北省英汉互译精品课程的申报情况。主要参会者有许明武老师、黄勤老师、王树槐老师、王卫平老师、彭艳老师等。会议对这两项工作的筹备情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目前,两项工作已经基本准备就绪。
此外,在寒假期间,上述相关成员一直在就这两项工作进行分头准备。所长黄勤老师仔细审阅了各个项目申报者的申报材料,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此外,各位申报者相互间也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就申报材料的撰写情况互相进行了交流,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申报材料。08年本所有两位老师申报0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许明武、黄勤);两名老师申报青年项目(王树槐、李菁)。(徐敏)
※ 2008年3月13日晚7点,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在科技楼7楼会议室召开了第三次会议,大会由研究所所长黄勤老师主持。会上黄勤老师布置了翻译研究所应承担的社会性服务的任务,如《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摘要的英汉互译工作,倡导研究所的师生充分利用此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英汉互译的能力,为教学和科研积累素材。
黄勤老师鼓励研究所成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对如何写好规范的课题论证报告做了详细的指导,黄勤老师还将全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论证报告发给研究所成员,要求大家会后认真学习借鉴以提高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能力,力争有效成功地申报各级课题。
黄勤老师就“英汉互译”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作了介绍与安排。 她期望大家利用翻译研究所这个平台,进行研究人员优化组合,共同努力多做研究、多出成果,同时鼓励年轻老师踊跃报名开设有关翻译方面的全校公选课,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在黄勤老师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和布置了研究所08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后,翻译沙龙第一期的主讲人王树槐和王卫平两位老师就“翻译教学研究”的专题在会上做了报告,并宣读了他们最新写的翻译教学研究的论文,论文题目为“翻译教学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维评估模式”,研究所的师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对论文中的疑惑和两位作者进行了学术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黄勤老师也对两篇论文进行了总结性的肯定和点评,指出了今后大家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安排了下次翻译沙龙的主讲人和论文撰写的任务。
最后,大家在会上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了研究所的管理制度和将要开展的学术活动,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徐敏)
※ 我院兼职教授陈宏薇应邀来翻译研究所指导科研
我院翻译研究所于2008年6月5日上午10点在科技楼南楼105教室举行了第三次学术沙龙,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陈宏薇教授,就如何根据研究兴趣与专长开展翻译研究进行了指导。沙龙由翻译研究所所长黄勤老师主持,我院樊葳葳院长、许明武副院长、张开平教授、翻译研究所全体成员及其他教师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40多人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的讨论。
首先,陈宏薇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建议年轻老师多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参加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团体,以便拓宽视野,了解翻译研究中的最新动向。接着,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目前武汉高校良好的翻译研究外部环境:随着武汉8+1城市圈的建设,光谷成为亚洲第一大翻译中心,翻译事业大有可为。在学科建设上,全国各大高校从2005年逐步设立了翻译专业的本科教学、翻译专业的硕士点以及博士点,这些都为翻译教学的繁荣和翻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陈教授援引了大量的翻译研究案例,细致分析了王东风、许鈞、张佩瑶、文军、张旭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论文,以此向大家介绍翻译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法,并着重推荐大家运用个案分析等微观的研究方法,用现代译论来诠释翻译史上的经典作品。同时鼓励大家在研究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变压力为动力,苦中作乐,快乐地做研究。
沙龙结束前,我院樊葳葳院长和许明武副院长与陈宏薇教授就英语系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陈教授还不厌其烦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关于中西翻译理论、翻译前沿学科等一系列问题。整场沙龙持续两个多小时,气氛热烈,加深了我校师生对翻译学科的理解和翻译研究方法的认识,提高了大家的翻译研究兴趣。(徐敏)
● 外语教育研究所
※ 2008年1月14日,科技楼602,外语教育研究所召开成立大会。所长徐锦芬教授首先介绍了2008年工作计划,然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秦晓晴教授接着寄语青年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收获科研。他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经历证明了外语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了广阔的科研机会,只要使用正确的科研方法,就能收获科研成果。两位教授的经验之谈使大家受益匪浅。最后,徐教授希望大家就2008年工作安排和个人研究兴趣提交研究计划。全所近3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 2008年5月20日上午9点,外语教育研究所在科技楼602召开学术沙龙活动。首先,郭翠红副教授作了题为“ESL写作教学中的反馈━论文写作偶拾”报告。她从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关于此领域的论文发表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比较匮乏,视角比较单一,讨论缺乏力透纸背的分析。不过,国内期刊似乎对这一领域正在给予愈来愈多的关注,前景比较可观。郭老师最后就撰写此领域论文提出建议,并列出阅读数目,希望感兴趣的老师对这领域作系统深入了解。
随后外语教育研究所文灵玲老师和秦晓晴教授分别介绍了出席“全国首届英语演讲暨英语口语教学研讨会”和“第六届亚太地区二语习得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有关情况。
与会的二十余位老师围绕三位老师的研究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第一次学术活动纪要
时间:2008年1月9日
地点:科技楼513教室
参与人员:樊葳葳、陈俊森、钟华、范杏丽、康莉、胡艳红、蒋红、范蕾、徐敏、王汉英、李彬、秦振华、张巍、黄更新及研究生四名
议题:
1. 跨文化交际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法回顾(钟华主持)
1)“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李炯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6)
2)“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2.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2008年工作计划讨论
3. 研究所工作重点突破方向讨论(国家社科课题申报)
1)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研究
2)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3)世界500强企业文化研究
4.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跨文化交际视听说教程》编写讨论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第二次学术活动纪要
时间:2008年3月13日下午4点至五点半
地点:科技楼609教室
内容:
1. 邀请外籍专家Paul Wright先生做跨文化交际经历的讲座
2. 商量《跨文化交际试听说教材》的编写和分工工作
3. 给跨文化交际所全体成员发《文化研究关键词》和《中国文化概论》两本书
参与人员:跨文化交际研究所成员、感兴趣的老师和研究生
● 外国语言学研究所
1月22日,外国语言学研究所召开了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讨论会。所长杨文秀教授主持了会议,梁丽、张再红、叶琳、陈玉红、冯学芳等老师出席了会议。杨老师首先强调了国家社科基金对外语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也传达了学校有关会议的精神;然后老师们一起参阅了2004-2007年获得批准的语言学类项目,找出了在理论语言学领域中标较多的项目,并就它们在选题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积极讨论;这次讨论确立了外国语言研究所即将申报的三个课题。杨老师最后就申报表格中要注意的事项作了说明,并鼓励2008年暂不申报的老师多作积累,准备下一年度申报。
● 外国文学研究所
※ 外国文学研究所系列学术报告回顾
德国马尔堡大学英美文学系教授Dr. Volker Bischoff应邀于2008年3月5—3月21日来我院讲学。Dr. Volker Bischoff教授曾在美国普渡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米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德国汉堡大学任教或从事研究工作。在去年的9月10—9月28日,Dr. Volker Bischoff曾经来我院进行过第一次的讲学,主要论题涉及美国现当代文学和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教授的教学开阔了听讲师生的视野,受到了一致好评。今年,教授再次来到我院,本次的论题主要涉及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和意象派诗歌的理解。
在文学文本解读的讲解中,教授开篇立意,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文学文本比喻为织布,织成布匹的绳线通过不断的重复与变换所构成的图案即文本中的模式,因此解读文本就是要寻找出文本中的模式。在随后的三次讲座中,Dr. Volker Bischoff分别引用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尤金·奥尼尔的戏剧《雾》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曾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如何对小说,戏剧和诗歌进行文本解读和欣赏。
在对意象派诗歌的讲析中,Dr. Volker Bischoff先引用庞德对意象的定义,指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接着通过美国诗人Amy Lowell 对优秀诗歌所具有的六个要素的讲解进一步阐释了关于意象的理解。中国汉字的表意功能给庞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教授特意引用了一首汉字诗歌来进行讲解。该诗歌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和诗歌理论家欧内斯特·费诺罗萨所记录的日本汉学家菅原道真于12岁所写的《月夜观梅华》。这首诗歌引起了听讲师生的激烈讨论,大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对诗歌的意境和文字的表意功能进行诠释,场面热烈活泼。最后,教授给大家讲解了庞德的长诗Canto的第三部 “ I sat on the Dogana’s steps”, 诗歌中大量的关于历史文学的用典再次让人感叹作者渊博的学识。
Dr. Volker Bischoff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学功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系列讲座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这些文学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我院文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施渝)
● 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所
※ 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所会议纪要I
时间:2008年1月10日
内容:周江林所长宣读08年工作计划,鼓励大家申报国家社科课题,并确定有关科研讲座的人选和内容。随后,所里成员广泛地交流了想法和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所内成员之间共享软件和资源,所内硕士生导师的研究生开题可以放到所内进行,以分享文献综述,将所有辅助学生学习的软件汇总,吸收更多有兴趣的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以及在研究所内成员之间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和举办学术沙龙等。
※ 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所会议纪要II
时间:2008年1月24日
内容:周江林所长向大家传达了院里新会议的精神:华科大名下降,华科大参评百名优秀博硕士论文连续几年为零,学校提出要学习MIT,学科发展要走交叉发展的道路,华科大的文科不能以传统方式发展,要走文科和理科相结合的道路。周江林所长提出,在这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所有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周所长还就国家社科的申报做了动员工作,并介绍了院里申博的有关情况和申请国家社科的一些情况。余千华老师和潘璠老师分别汇报了自己拟申报课题的构想,大家随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完善了课题的构想。
※ 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所会议纪要III
时间:2008年1月30日
内容:在刘泽华副院长和周江林所长的牵头下,研究所的多位成员与华润数码计算机公司就未来拟进行的合作进行了全方面的沟通和交流。该公司的黄斌副总经理介绍了外语教学多媒体系统的十个模块:授课平台、自主学习平台、资源系统、虚拟班级、教育博客、作业系统、考试系统、备课系统、内容管理和系统管理,并提出了提供合作经费,共同开发市场和产权共有的合作方案。研究所成员对他们的介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从自己的教学经历出发,就如何完善和开发这套系统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构想。
● 日本文化研究所
※ 日本文化研究所会议纪要I
时间:2008年1月10日
内容: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会议
首先由陈慧玲所长传达了学校和外语学院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要求,分发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分析总结了历年来申报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申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所长就本所的研究和人员构成特点,提议本所至少申请一个青年项目。所员们也纷纷发言,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提出自己能够为申报所做的研究和工作。最后大家一致个表示齐心协力搞好本次申报工作。(陈慧玲)
※ 日本文化研究所会议纪要II
时间:2008年3月6日
内容:日语二学位专用教材编写I
为了配合教材编写日方代表斋藤里美教授的来访,研究所成员围绕目前已经编写好的教材部分作了一个讨论,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点和建议。(陈慧玲)
※ 日本文化研究所会议纪要III
时间:2008年3月10日
内容:日语二学位专用教材编写II
研究所成员和斋藤里美教授对日语二学位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并在教材编写计划、教材内容编排、编写步骤、编写进度等事宜达成了共识。双方均表示要齐心协力,早日完成此次教材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争取早日让在我校攻读日语二学位的学生用上全国首套日语二学位专用教材。(陈慧玲)
※ 日本文化研究所会议纪要IV
时间:2008年5月4-5日
内容:学术交流
为了庆祝日本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旨在提高所员的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本研究所特邀请日本清泉女子大学日本文学日本语学研究科的荒尾祯秀教授做了两次有关日语中新汉语研究的专场讲座。讲座结束所员纷纷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教授交换了意见。很多所员谈到,通过这次的讲座,了解了日本语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活跃了自己的思维,鼓舞了自己研究的热情,以后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陈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