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12月15日下午4点,日本文化研究所特邀请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国际文化研究科的定延利之教授在科技楼南楼109会议室为我所全体所员和华中地区友好学校的日语教师作了一场题为“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キャラクタ”的讲座。
定延教授于1962年出生在日本的大阪,在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取得文学博士的学位.教授从事日语的研究和教学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和交际论.主要出版的专著有『よくわかる言語学』(アルク)、『認知言語論』『日本語不思議図鑑』(大修館書店)、『「うん」と「そう」の言語学』(編著、ひつじ書房)、『ささやく恋人、りきむレポーター:口の中の文化』(岩波書店)、『煩悩の文法』(ちくま新書)等等。教授现在主要在研的项目,是通过对目前为止常被人们所轻视或忽视的边沿语言现象的考察,探讨语言研究的根本前提.特别是以人和环境,人和人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与语言相关联,体验和知识,探索和实际感受为重点研究课题.这次定延教授针对听众为科研型群体的特点,深入浅出的给大家做了一场非常生动的讲演。
首先,定延教授以自己的研究为依据,指出在目前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语言表现,却无视体验的语言表现,但在实际中,体验的语言表现和知识的语言表现的语法是不同的.例如,一般的知识语法中被认为表示事物存在场所的助词「に」和表示事件发生场所的助词「で」,在体验的语言表现的语法当中,如作为田中的体验谈「北京で4色ボールペンあった」时,状态同时也是一种事件,所以表示事件发生场所的助词「で」被使用.为什么作为体验时,状态能够成为事件呢,教授解释到,一瞬间的状态,确实其本身也只是一种状态,但是当我们体验了那个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生存,这个状态成为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就是每个生存瞬间的事件积累.所以,一瞬的状态通过体验就成为了事件.接着,教授又指出,作为体验的内容,必须要有趣才能成为正确的语法,并以①「で」(デキゴトの存在場所)②頻度語(デキゴトの頻度)③ 「ば(っ)かり」(同類多数のデキゴト)④「たら」条件文(帰結節でもデキゴト)⑤「た」(過去)等语法现象为例做了具体分析.最后,教授又以对白预测,图片和自然会话分析,小说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例,指出知识和体验在交际层面上也是不同的,知识是表现传达的事物,是和传达性的交际观相吻合的,但是体验是在听话的对方面前示例,所以是与传达性的交际观不相符的.
教授通过分析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朗的小说「细雪」中的一些对话和描述,指出在研究语言现象时,除了要考虑说话人能够有意识改变的形象以外,还必须考虑和主观意识无关的,无法改变的人物个性,而且后者是不能被表现和传达的.接着教授又以林芙美子『放浪記』和福永武彦『草の花』的片段为例,指出对于要贬低的对象,与其做道义上的叙述,不如指明他人物个性上的不一致性更有效果.正因如此,对于要同情的人物,会尽量避免指出他的这类弱点.然后教授举出山崎豊子『白い巨塔』,有島武郎『或る女』,谷崎潤一郎『細雪』等作品中的片段,分析指出纯粹的媒体是不存在的,任何语言或方言都给说话人一种个性,而且这种个性只有从这个语言圈和方言圈外部才能发见.接下来,教授举出一些网络上的语言用例,在教室里实际拍摄的自然对话场景,及一些文学作品和漫画中的语言实例,指出在“游戏”的前后文当中,人物个性的转换是被容许的,但是这种转换并不是毫无秩序,原则是当说话人想进行某种交际行为的时候,最擅长表现这些交际行为的人物个性就会被调动.最后,教授讲到,在现实的日语交流中,充满了和本来的意图不相容的人物个性,但是在戏耍的时候,这种个性又是容许被转换的.
围绕教授的演讲,在座的所员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人物个性这一单词的长短音问题,人物个性这一概念和位相语等词的异同点等等,教授一一做出了非常耐心的解答,并肯定了所员的一些正确观点。
整个讲学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会后,很多所员谈到,通过这次的讲座,了解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活跃了自己的思维,鼓舞了自己研究的热情,以后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