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科研工作简报
外国语学院院喜获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资助
经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委员会通讯评审、大评委会评审等一系列严格、公平、公正的评审程序,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于6月17日公布,我校外国语学院再创佳绩。樊葳葳教授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秦晓晴教授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研究”和陈慧玲博士的“历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日语使役性表达研究”获得正式立项。本次总共申报国家基金项目9项,立项率达30%。
外国语学院同时获得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资助在学院申报课题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使全院老师们深受鼓舞。如此之高的立项率充分说明了外国语学院近些年重视科研工作,以“开拓视野,抓住机遇,奋力进取,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外语学科”为指导思想,采取建立科研所、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设立科研岗位等措施使得学院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樊葳葳等三位老师表示:将调动全体课题成员的积极性,以严谨、认真和创新的态度按时完成研究任务,为而努力奋斗。
据悉,语言学大类中国家社科基金共资助157项,外国文学类共资助55项。湖北地区高校外国语学院(系)共获得5项外国文学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资助,我校外国语学院就占其中3项,另外两项分别由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获得。
(作者 王若维)
著名翻译家胡志挥先生受聘我校顾问教授
5月18日下午,著名翻译家胡志挥先生受聘我校顾问教授聘任仪式在一号楼外宾接待室举行,校党委书记路钢为胡志挥颁发了顾问教授聘书。
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陈秋生主持授聘仪式。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前进,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易元祥、副院长陈俊森、许明武、秦晓晴、刘泽华,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出席了授聘仪式。
易元祥书记首先对胡志挥的情况作了简短的介绍。胡志挥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胡志挥在翻译领域学识渊博,底蕴深厚。长久以来,他致力于把中国文化全面、系统地弘扬到海外而坚持不懈地从事着汉译英的工作。他迄今译介了200多部古今文学作品和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学经典《左传》、长篇小说《死水微澜》等等;他还用英文编写了多部作品,例如《东周列国故事选》和《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翻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出版了多部辞书。与此同时,还先后发表过许多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论文。胡志挥志存高远,严谨治学,淡薄名利,他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同时,还热心于翻译的研究工作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授聘仪式上,路钢向胡志挥简要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概况,尤其谈到了“同济”的由来;他要求外国语学院要积极落实胡志挥对于翻译领域和文化交流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借助胡志挥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力,加快推进翻译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胡志挥向大家回顾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汉译英的道路,谈到了从自己的曾祖父起就一直梦想着把浩瀚的中国文化弘扬至全世界,因此,住所虽几经搬迁,他始终在自己的书房里挂着一个匾额——“圆梦斋”。此次受聘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希望在我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希望能够为我校的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为弘扬中国文化而努力。
19日,胡志挥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举行了翻译方面的讲座。据悉,外国语学院已安排了4名青年骨干教师做胡志挥的助手,协助胡志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抓紧编写汉译英笔译方面的教材,并协助胡志挥建立“汉译英信息资料库”。
(作者 王若维)
我国著名翻译家、我校顾问教授胡志挥先生来我院讲学
5月19日下午3点,我国著名翻译家、我校顾问教授胡志挥先生应外国语学院之邀,面向全院师生,以“怎样才能胜任汉译英的笔译工作”为主题作了一场生动感人的学术讲座。胡先生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在英语学习以及汉译英笔译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胡先生围绕“中国人学得好英语吗”、“ 英语学习与血统有关系吗”、“如何进行英文阅读与写作”、“ 搞笔译难在哪里”、“资料的积累和工具的使用”、“ 从事汉译英翻译必须具备哪些基本功和注意事项”等一系列涉及英语学习和翻译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弘扬五千年华夏文化、把中国文化全面、系统地介绍给全世界是胡先生自己及其家族几代人的夙愿。他一生淡泊名利,不遗余力地为我国的对外编译工作默默奉献着。胡先生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以及将翻译视为“了国民之天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让师生们无不为之敬佩和感动。
著名翻译家、我校顾问教授胡志挥与翻译系师生亲切交流
5月20 日晚7时许,刚刚受聘为我校顾问教授的胡志挥老先生,在外国语学院为翻译系师生带来一场关于英文翻译和学习的精彩讲座。82岁高龄的胡教授刚刚受聘,就主动提出和翻译系的同学们近距离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传授英语语言学习的心得体会,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胡教授不仅为同学传授了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的语言学习上的困难做出了详尽而深入的解答。他鼓励翻译系大一的学生说,做翻译虽是一件苦差事,却又意义非凡,我们应当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翻译精神。作为翻译系的学生,现在打好中英文语言功底是关键,其一,要多读书,读好书,学习地道的语言表达法;其二,要多多练习笔头功夫,做好课堂和课外笔记是基础,另外平时要多做翻译的尝试和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他还指出,翻译者应当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行者,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在此领域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最后,在同学们阵阵的热烈掌声之后,胡老先生以勉励同学们在英语学习和翻译中,不畏难题,以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成就结束了本次讲座,让同学们受益终身。
(供稿 肖子兰)
外国语学院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4月22日,外国语学院召开“研究所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二次专题会议,院长樊葳葳和各所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副院长秦晓晴主持。
会上,各研究所所长汇报了本单位根据4月6日第一次专题会议的精神和学院“促进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注重应用研究和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所拟定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构和规划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推动教师的研究领域向应用性、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办法。
在听取了大家的汇报之后,樊葳葳院长指出,各所要到国内有关的研究所进行调研,认真了解、吸取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在院内要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个平台,使老师们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工作。她希望大家利用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这个契机,作更深入的思考,使我们的研究课题层次更高更具体化并具有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扎扎实实地打造我们的科研团队。樊院长表示,外语学科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各研究所务必要密切关注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动态,要想方设法把一些大型学术会议引到我校来开,为老师们开拓视野和搭建更广阔的科研平台。
秦晓晴教授指出,召集科研所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专题会议,旨在通过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来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帮助教师,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个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大问题。他说:传统的研究方向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学院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提出要做国别研究,凸显跨学科研究和国际视野。秦晓晴希望各研究所针对新的研究方向,支持和帮助青年教师。
秦教授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学院针对过去科研工作相对薄弱的情况专门设立了科研岗位,走上这一岗位的老师应特别注重国际视野,带领老师们开展国别研究,凸显跨学科研究。他鼓励老师们多开公选课,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的办法;鼓励老师们在其他方向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国内做访问学者;鼓励邀请相关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此促进学院的科研工作更具有应用性、多样化和特色化等特点。
(作者 王若维)
研究所活动集锦
v 外国语言研究所
6月29日,外国语言研究所召开了本学期科研情况小结会。会上,所长杨文秀教授通报了今年我院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鼓励所员教师们利用即将开始的暑假,继续深化自己的研究,为明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作好积累工作。该研究所的教师们在一起相互交流了本学期的科研情况,如在研课题、在写论文的进展,院内学术讲座的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培训项目的参加,今年年底成果的发表等等。大家表示:一定要利用暑假这个难得的整段时间,抓紧自己的研究,尽量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同时,所员们也对学院及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v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所
2010年5月27日上午8:30,应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所邀请,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彭玲玲老师为我院师生做了“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相关资源”的讲座,同来的还有图书馆李静老师和常俐老师。
彭老师对图书馆可用资源、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图书馆特色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演示了与外语教学和研究紧密相关的一些数据库使用,讲解其搜索方法和技巧。我校图书馆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资源包括语言类图书、中外文期刊、电子资源库三大类。前两类主要收藏在图书馆新馆,后一类则可通过网络访问。彭老师重点介绍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中文数据库,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Student Research Center,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特别向外语学院的老师推荐了Student Research Center这一素材库。在讲解的过程中,彭老师不时结合外语学院师生教学、科研及职称评聘等实际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图书馆特色服务介绍部分,彭老师介绍了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以及图书馆新推出的学科服务,并留下了所有外语学科服务馆员的联系方式、学科服务博客地址,希望架起图书馆与外国语学院师生的桥梁。
讲座结束后,彭老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师生们表示这样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对于科研、教学非常有帮助。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设置使大家能及时获得信息搜索与获取方面的帮助,无形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并增强了大家对我校图书馆服务的信心。
v 翻译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文国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5月19日上午11点,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我国著名的英汉语对比语言学家潘文国教授受聘我校兼职教授仪式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副校长段献忠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副院长程邦雄教授、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易元祥、副院长许明武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黄勤教授以及部分教师参加了授聘仪式。仪式由许明武主持。
程邦雄首先简要介绍了潘文国教授的学术成果及其学术影响。随后,副校长段献忠教授为潘教授颁发了聘书、佩戴了校徽并赠送了礼品。段献忠代表学校对潘教授的加盟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目前学校正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文科面临着大发展的好时机。此次聘请潘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对于推动我校外语和中文两个学科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他希望外国语学院和中文系能以此为契机,在潘教授的指导下,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受聘仪式上,潘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自己非常高兴能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愿意与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们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
此前,潘教授应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之邀,已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 “治学感悟:怎样从事对比与翻译研究”的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潘教授引用《周易·系辞上》中的“道器论”来详细阐释了治学中的道与器的关系。他认为“道”解决为人治学的根本问题,“器”则解决治学的具体问题。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在座的师生深受启发,赢得了阵阵掌声。
(作者 黄勤)
v 日本文化研究所
陈俊森教授出席“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于2010年6月5日-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日本文化研究所陈俊森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中日两国大学毕业论文的政策研究——以外语专业为例”的学术论文。
103位参加者在会议上发表了77篇论文。会议分为7个分议题:1、外语战略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目标;2、历史进程中的外语及其作用;3、外语教育政策的宏观研究;4、国外语言政策研究与启示;5、多层面的外语教育与测试研究;6、语言生活、语言生态与中外语言文化接触;7、国家语言战略研究。
日本文化研究所学术交流报道
——记2010届硕士研究生论文宣讲会
2010年6月19日晚7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楼南楼109教室举行了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化研究所学术交流活动——2010届硕士研究生论文宣讲会。
此次宣讲会,由朴瑛姫、钟勇和郭艳平三位硕士毕业生就各自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发表。参加此次宣讲会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俊森教授、日语系主任王秋华教授及日本文化研究所的全体教师和日语系全体学生。
首先,朴瑛姫就“日本語言語の対人意識に関する研究――副詞「やっぱり」を例に”这一研究题目进行发表。本论文以“他人意识”为出发点,考察日本人在相互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感及内在意义,如赞成、委婉反对、预想等等。旨在通过研究日本人在交流中的对人意识,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日语交际能力。
钟勇就“自律学習における主体的意識を高める試み――日本語初級レベル学習者向けのゲーム教育を通じて―”(提高自主学习中主体性意识的尝试——通过面向初级日语学习者的游戏教学来实现)这一课题进行了阐述。通过游戏实践教学及问卷调查显示,游戏教学对于提高日语学习者主体意识的作用有极大作用,同时也受日语学习者欢迎,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结论显示出主体意识在日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郭艳平的研究题目是“緩和表現の視点からみる感情動詞「困る」の使用”(从缓和表现的视点看感情动词「困る」的使用)。本论文从缓和表现的视点,围绕感情动词「困る」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从中窥探日本人的困惑心理及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困惑文化。这不仅仅是对「困る」一个词的考察,对于理解隐藏于语言之下的日本文化也是有很大启示的。
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三位同学就各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此次宣讲会也是对他们成果的一次检验和展示。日语的学习和研究是无止境的,三位同学的演讲不仅起到了交流研究信息的作用,更是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和研究热情。愿包括三位同学在内各位所员能在日语的世界里越走越深。
v 德国文化研究所
我校学子喜获中德文学翻译大赛一等奖
在第五届中德文学翻译大赛 (Chinesisch-deutscher Übersetzerwettbewerb Literatur)中,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研究生张倩倩同学奋力拼搏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一等奖。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同学分获二、三等奖。中德文学翻译大赛于2006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
本次大赛由德国歌德学院和中国《译林》杂志社联合主办,历时120天,共收到中德两国有关大学德语系、汉语系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翻译爱好者的参赛文稿几百份,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以往四届。
5月18日,在德国驻上海总领馆、德国歌德学院和中国《译林》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颁奖晚会上,德国歌德学院院长雷曼教授亲自为张倩倩颁发了奖状,对她取得的好成绩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其参赛作品。本届大赛由德国资深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德语系的系主任和有关专家担任评委。大赛评委会对张倩倩所具备的德国文学知识和较扎实的德语功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热情邀请张倩倩参加中德文学翻译研讨会。本届比赛的一等奖十分特殊,即:德国歌德学院将为参赛优胜者提供一次赴德参加语言培训班的机会,包括提供来往交通费和住宿费等,在此同时一等奖的获奖译文还将刊载在中国的《译林》杂志上。
张倩倩同学在有众多名校选手参加,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使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深受鼓舞,同时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德语界同仁和学子对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关注,对推动我校对外交流和合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 谭渊)
我院谭渊博士参加第13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
2010年5月19—23日,来自十五个国家的六十余名从事布莱希特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夏威夷大学齐聚一堂,参加了国际布莱希特协会举办的第13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The 13th IBS Symposium)。我院谭渊博士作为中国大陆高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致敬还是伪装——对布莱希特“六首中国诗”的重新解读》,此项研究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兴趣,有关讨论一直进行到大会闭幕。
本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主题为“Brecht in/and Asia”。大会由国际布莱希特协会主办、夏威夷大学承办,大会邀请了国际著名布莱希特研究专家Antony Tatlow、旅美学者、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颜海平等著名专家做主题发言。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在纳粹统治时期曾流亡美国。道家哲学、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和中国文学、特别是白居易的诗歌都曾对布莱希特的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
德国文化研究所系列讲座报道
应德国文化研究所邀请,2010年5月14日下午,德国著名文化杂志《Pony》编辑、撰稿人克尔斯汀·廓尼日斯博士在科技楼510教室给德国文化研究所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从“文学少女奇迹”到事物的秩序——德国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研究 》的讲座。
廓尼日斯博士指出:在进入新千年后的短短几年中,一连串女性作家的名字骤然打破了德语文坛的沉寂,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7年德国图书奖获得者尤莉亚·弗兰克、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2009年德国图书奖获得者卡特琳·施密特等人不只在德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女作家的崛起不仅深深改变了德语文学创作的格局,使女作家边缘化成为了一段历史,同时也在语言、风格、叙事、题材等方面对当代德语文坛造成了强烈冲击。被归入“文学少女奇迹”概念之下的是一批在世纪之交异军突起的新生代德语女作家:尤迪特·赫尔曼(Judith Hermann)、尤利娅·弗兰克 (Julia Franck)、卡琳·杜维(Karen Duve)、亚历莎·亨尼希·冯·朗格 (Alexa Hennig von Lange)、尤莉·策(Juli Zeh)等人,她们大都出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崭露头角时不过二、三十岁,却在短短数年间就以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和无所顾忌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读者的喜爱。
随后,廓尼日斯博士重点介绍了被称为“新生代声音”的女作家尤迪特·赫尔曼和她的处女作《夏屋,以后》。1998年10月,尤迪特·赫尔曼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夏屋,以后》刚一面世就好评如潮,她不仅史无前例地仅凭一部处女作就赢得了包括克莱斯特文学奖在内的众多文学大奖,并且还被视为女性文学一个新兴流派的开端。绰号“文学教皇”的德国文学评论权威莱西一拉尼茨基盛赞她的小说“属于近年来德语文学所能展示的最为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的成就归功于尤迪特·赫尔曼。”《夏屋,以后》准确拿捏到了当代德国人精神生活的要点: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似乎只是毫无热情地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社会中随波逐流,他们心中也有对浪漫和宣泄的渴望、甚至于希望受到出轨的诱惑,然而却缺乏决断和勇气去沟通、去承受可能经历的风暴。从这些作品中,微妙的渴望与迷惘、难以言表的失落与绝望始终是尤迪特·赫尔曼作品的共同基调。无数德国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仿佛真实地看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共鸣。这也恰恰印证了莱希一拉尼茨基的评价:尤迪特·赫尔曼的作品“业已成为几乎是德国整个一代人的状况和情绪的表达”。
5月17日上午和下午,克尔斯汀·廓尼日斯博士还在东九A409举行了两场分别以女作家尤利娅·弗兰克和卡琳·杜维为主题的研讨课。通过对女作家以及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克尔斯汀·廓尼日斯博士引导07级德语专业学生和部分研究生对文学作品的多个层面进行了解析:作品中的“女性传统”是如何构造的?哪些社会因素或是进程导致了女性的失语?哪些叙述手段反映了女性情感、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与背负沉重历史负担的老一辈德语作家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学生们也纷纷结合阅读的体会向德国专家提问。学生们对德国文化、德语文学传统的见地也获得了德国专家的好评。
通过这三次讲座,师生们都收获良多。同时,此次系列讲座也引起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歌德学院、《文学之路》杂志等文化机构的关注,歌德学院负责人因此决定与我校合作,于明年年初在武汉举行一次关于当代德语文学的研讨会,以进一步推动华中地区的德语文学研究。 (作者 谭渊)
v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出席国际会议获得关注
6月18至20日,我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一行5人赴广州应邀出席了第16届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年会(IAICS 2010)。此次会议上,研究所与会教师发表4篇学术论文和1篇口头报告,介绍了我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近年来在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与特色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从而对我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进行了较好的宣传。胡艳红副教授所作的题为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的学术报告、钟华副教授所作的题为“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entry Shock of Chinese Visiting Scholars” 的学术报告、张迎丰老师所作的题为 “An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 American-Chinese Deceptive Interaction” 的学术报告、王汉英老师所作的题为 “Chinese Female Images on American Screen” 的学术报告,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并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激烈讨论;其中,胡艳红副教授的学术论文更是得到了国际高级别期刊 “Internatioan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主编Dan Landis先生的青睐,并被现场约稿,使得在场的国内外学者纷纷上前祝贺。
IAICS会议是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IAICS)组织的大型系列性国际学术会议,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近500人,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伊朗、菲律宾、南非、马来西亚、墨西哥、罗马尼亚、乌干达、我国港澳台地区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IAICS 2010会议为期3天,与会专家、学者紧密围绕文化间性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文本与文化研究跨文化教学与研究、跨文化传播、媒体与行为、语言、符号与传播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据悉,IAICS会议每年举办一次,去年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明年会议的举办地为新加坡。
(作者 张迎丰)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系列讲座报道
2010年5月18日晚7点,跨文化交际研究所邀请美国人类学家Richard Clute先生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学术讨论会。Richard Clute先生从人类学的定义出发,系统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而后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后,与会的师生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Richard Clute先生展开了讨论。
师生们表示此次座谈会加深了他们对人类学科的认识,开拓了视野,有助于其科研中的跨域研究。
2010年5月25日上午9:30, 跨文化交际研究所邀请奥克兰社区学院教授、高等教育博士Lee Youming, H教授来我院举行学术讲座,题为“美国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法概况”。
Lee教授首先结合实例,就美国汉语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及其制定进行了介绍,而后又详细而生动的阐述了她自己在汉语教学方面的方法、经验和体会。此后,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师生们表示Lee教授的讲座全面生动,加深了他们对美国汉语教学现状、要求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