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外事 - 学术动态 - 正文
作者: 时间:2012-06-07 浏览:
美国德州大学顾明栋教授讲学报道1 2012年5月28日上午9点,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人文艺术学院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教授、该校孔子学院院长顾明栋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顾教授首先指出,虽然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它却永久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其遗产之一就是美国已故的著名文艺理论家保罗·德·曼提出的“对理论的抵抗”现象。然后,他将理论在不同地区引起的不同反应大致归为两类范式:一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另一种则是带有敌对批评色彩的完全否定。他以后殖民理论的局限为例,剖析了该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被误用以及滥用的问题。顾教授特别强调了在后理论时代对理论的抵抗及范式构成中树立原创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以跨文化研究为背景,对理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建议我们在研究理论和范式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考虑适当的方法,一定要意识到双方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获得一种综合形式的范式。顾教授所提倡的辩证思维范式令在座师生大受启发。
讲座临近结束时,在座的师生们踊跃提问,与顾教授进行了愉快的讨论交流。顾教授深厚的文学底蕴、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广博的学识和流畅的英语均令大家深感受益匪浅。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大家由衷感谢顾教授带来了这场令人难忘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为学校“外语天地——学术前沿”的系列讲座之一。(陈爱华报道)
美国德州大学顾明栋教授讲学报道2
炎炎夏日中,一场倾盆大雨浇灭了持续已久的酷暑,给人们送来一片清凉。在这凉爽的日子里,外国语学院的全体师生有幸聆听了来自美国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顾明栋教授所做的关于“视觉诗学:英美现代派获自中国古诗的美学启示”的讲座。在这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同学们对中外诗歌的联系尤其是中国古诗独特的意象美有了更深的了解,获益匪浅。
5月29日上午9点,在一段简短的介绍后,顾教授的讲座正式开始。在此次讲座中,顾教授主要阐述了英美现代诗歌从中国古诗中主要是视觉因素中获得的灵感,并且对英美诗歌的视觉转向原因、背景、中国汉字和古诗的特点等做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顾教授在其研究中指出,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文学变得越来越抽象,这种趋向引起很多评论家的不满。因此,要求文学回归文学本质、使文学具体化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在诗歌方面,艾略特和庞德一致认为现代诗歌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的过于抽象化、与感性分离。因此,二者都鼓励诗歌的创作应运用感性语言,重视具体和细节的描写,向视觉艺术学习,强调写作同图像表征的关系。接着,在如何使诗歌具体化这一方面,顾教授指出,中国汉字、汉诗丰厚的视觉性给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中国,“诗画”、“字画”是不分家的。“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中国古诗充满了各种视觉意象。同时,中国诗人对空间的强调也凸显了整首诗的画面感,给予读者美的感受。顾教授指出,对一些抽象的物体,如果用口头语言去描述,只会让人困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图式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想象和再现的过程,同时读者有权塑造自己认可的文本。在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上,庞德则提出了意符创作法(ideogrammic method),即用各种具体的意象的叠加去阐述抽象的概念。这一创作手法的提出为后来的意象派诗歌奠定了基础。最后,顾教授指出了诗性无意识这一概念。顾教授提出正是由于诗性无意识,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人们才能够理解和欣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外国语言创作的诗歌。
此次讲座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国语学院师生,许多中文系学子们也纷纷慕名而来。在讲座结束后,大家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顾教授也对此一一做出了详细解答,并且为大家日后的研究方向给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顾教授的讲座圆满地结束了。(10级研究生任文静报道)
Copyright © 2022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