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着玄奘的白龙马,和磨坊里的驴子,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过的路差不多一样远,也一样的辛苦。为什么白龙马到今天依然为世人牢记,而磨坊里的驴子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着自己明确的方向——去西天取经,另一个则是在家门口来回打转。
很多时候,我们也像磨房里的驴子一样生活和工作着,漫无目的地耗费着力气,却不知道该为了什么而努力,总是在绕着毫无意义的圈子,尽管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也许,第一重要的不是如何使自己跑得更快,而是首先找到自己奔跑的方向。只有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奋斗才有意义。
由此联想到高考,一般来讲,高考填报志愿,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高三学生能真正做到大致明确自己的理想、了解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对于未来的意向职业又有多少真实的了解呢?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囿于普遍认同的所谓有前景的专业,也就是所谓的“热门专业”。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所学专业会不会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这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思考模式下却隐藏着一个悖论:热门专业又会因为大量考生的涌入,导致毕业的时候陷入求职竞争十分激烈的窘境。这一现象已被现实所证明:当年的热门专业,如生物科技、法律、财会等,如今就业状况恰恰是不容乐观的。正如经济形势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所谓的热门专业也是如此起伏变化,也就是说,热门或者冷门是辩证的、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再差的行业也有做得很好的人,再好的行业也有做得很差的人。既然没有绝对的热门,选择专业或者就业,应该更多倾听内心的声音。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一篇关于他热爱工作的文章中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每天醒来,就觉得无比地兴奋,以至于无法吃下早餐,迫不及待地去摄影棚是我最想要做的事情!”股神巴菲特,在2007年股东年报里这样说道:“我每天都是激情四溢,踩着舞步去上班,每天要工作13个小时。”你能想象这个对工作充满了无限激情的人已经83岁了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仅仅是勤奋或者逐利的天性,可我相信是热爱的力量让他选择了激情澎湃的工作。
热爱是一切成就的源泉,是实现卓越的基础,而“一般”是没有出路的。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做自己喜欢的、热爱的,同时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才是最幸福的。
这就带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个问题——要关注的是自己的被满足。而许多人显然没有真正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拿一份不错的薪水。
毋庸置疑,为工资而选择职业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没有热爱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成绩,也就越容易失败,进而导致未来的职业经历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毕竟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回首往事,最遗憾的往往不是曾经做过失败的事情,而恰恰是没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怎样才能获取一份为自己所热爱着的工作?吸引用人单位的无非是学历加能力。如果你现在是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通过职业兴趣的探索有助于你确定就业的方向,然后是脚踏实地找到一份和大方向吻合的、能解决生存的工作,作好思想准备,花几年的时间去积累,为某个时刻的华丽转身作准备。如果你现在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赶紧着手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作出探索和定向,通过实习来弥补专业和学历的不足。有了足够的实习,形成一定的能力,对于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就多了一个筹码。
最后,我想引用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福斯特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与大家共勉:“做你热爱的工作吧!如果你一半以上清醒的时间都在做你不热爱的工作,就很难有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