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崔媛媛)6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宛霖研究员应邀来访我院,并举办题为“体裁规约与时代镜像:《弗兰肯斯坦》电影改编中的价值观变迁”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系华中科技大学“外语天地”讲坛“学术前沿”系列第340期,由我院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陈后亮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数十名师生与会聆听。

讲座中,李宛霖研究员首先简要介绍了玛丽·雪莱的经典小说《弗兰肯斯坦》以及1931年由美国环球影业改编的同名电影。她指出,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巩固了原小说的经典地位,也代表了这部小说改编史以及好莱坞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接着,李宛霖研究员结合作家个人经历、时代潮流以及哥特传统自身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弗兰肯斯坦》中哥特与科幻元素混杂的叙事表现及其背后交织的不同价值观:神秘主义、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随后,李宛霖研究员借助生动的电影片段,呈现并论证了电影对恐怖效果的强调或追逐。在此基础上,她揭示出体裁在电影改编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电影如何以科技理性的价值观取代了原著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含混价值观。最后,李宛霖研究员总结道,电影改编是时代的选择,电影版的《弗兰肯斯坦》不仅展现了时代价值观的变迁,同时也回应了历经一战和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观众的情感需求。
李宛霖研究员的讲座为理解电影改编活动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激发了在场师生对文学、电影与时代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在互动环节,陈后亮教授进行了总结点评,李宛霖研究员与会师生也进行了积极互动。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嘉宾介绍:李宛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分会等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美国文学、叙事学、改编研究等,出版英文专著一部,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并在Narrative、Style和《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世纪美国哥特文学与杂志文学市场研究”并以“优秀”结项。